密货特币先驱到加盗g的币大人生双面从比
这个故事的开头就像一部好莱坞犯罪片:2012年,暗网黑市"丝绸之路"被盗走了5万枚比特币。谁能想到,这笔当时看起来不算惊人的失窃案,会成为加密货币史上最持久的谜团之一?更讽刺的是,破解这个谜团的钥匙,竟来自于窃贼自己的一个愚蠢失误。
一个诡异的911报警电话
2019年3月13日,美国乔治亚州雅典市的911中心接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电话。报警人Jimmy Zhong是个典型的派对动物,经常混迹于大学城的酒吧,但他还有个特殊身份——计算机高手。那天晚上,他家被盗走了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加密货币。
"我当时简直要疯掉了,"电话录音中的Zhong声音发抖,"我是比特币投资者,这是一种...呃...网上的东西。"他拒绝了救护车,显然更关心丢失的数字货币。这个看似普通的报警电话,最终揭开了一个持续近十年的加密货币大案。
私家侦探的困惑
当地警方对这个新型案件束手无策,Zhong不得不求助于私家侦探Robin Martinelli。这位前女警长坦言:"加密货币?我当时连比特币是什么都不太清楚。"
Martinelli的调查指向了一个有趣的方向:监控显示入侵者对Zhong家非常熟悉。"我开始怀疑是他的朋友干的,"她说,"但Zhong似乎不愿意接受这个可能性。"
奢靡生活的背后
深入了解Zhong的生活后,Martinelli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矛盾:这个住在普通学生公寓的家伙,生活方式却堪比富豪。他经常为整个酒吧买单,住高档酒店,开特斯拉,甚至在湖边买了栋别墅。
"和Zhong在一起感觉没有限制,"Zhong的朋友Stefana Masic回忆道。2018年玫瑰碗比赛期间,Zhong包下私人飞机带朋友去洛杉矶,还给每人1万美元购物资金。"我这辈子第一次坐私人飞机,"Masic笑着说。
IRS的秘密调查
就在Zhong享受奢华生活时,美国国税局刑事调查部门(IRS-CI)的特工们正在追查2012年的丝绸之路失窃案。这个案子棘手之处在于:虽然能追踪比特币流向,但不知道持有者身份。
转机出现在2019年9月,黑客犯了个致命错误:将800美元的资金转到了一个需要实名认证的交易所账户。而这个账户,赫然写着Jimmy Zhong的名字。
精心设计的"钓鱼"行动
IRS特工Trevor McAleenan与当地警方合作,精心策划了一场戏。他们假装是来帮Zhong调查2019年的盗窃案,实际上是在收集他参与2012年大案的证据。
随身摄像机记录下了这场戏剧性的会面:Zhong热情地招待"调查人员",向他们炫耀地下室里的脱衣舞杆,甚至展示了一个曾经装满100万美元的金属箱。"有效吗?"警官问。"没,"Zhong尴尬地回答。
真相大白
当他们说服Zhong打开笔记本电脑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屏幕上显示着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比特币钱包。"我们找到人了,"调查人员Shaun MaGruder回忆当时的想法。
2021年11月的突袭收获惊人:藏在爆米花罐里的电脑,地砖下的保险箱...最关键的证据是一个来自2012年丝绸之路黑客攻击的钱包。
比特币OG的双面人生
调查还揭露了Zhong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是比特币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属于所谓的"原始黑帮"(OG)。讽刺的是,这个帮助创建比特币的人,最后成了比特币最大的窃贼之一。
《数字黄金》作者Nathaniel Popper评价道:"比特币总是充满讽刺。一个比特币支持者偷另一个比特币支持者的比特币,某种程度上也是比特币文化的一部分。"
荒诞的结局
Zhong最终被判一年零一天监禁。更讽刺的是,被盗比特币的原主——丝绸之路的毒贩们没人敢来认领,美国政府轻松赚了30亿美元。
至于2019年那起让Zhong报警的盗窃案?至今仍未破获。而Zhong最担心的竟然是他13岁的老狗Chad的命运——这只狗最终和朋友住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加密货币的狂野西部,英雄与恶棍的界限,有时比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还要模糊。
(责任编辑:加密)
-
最近在整理钱包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持有0-100枚比特币的"小鲸鱼"们正在悄悄增加,占比已经突破40%大关。这让我想起去年底大户们疯狂抛售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数据变化,都让我想起菜市场里大妈们抢购打折菜的画面——有人急着抛,有人忙着捡。大资金出走背后的市场密码说来也怪,自从七月份比特币跌破3万美金心理关口后,那些持币超过100枚的"巨鲸"们就像被海浪冲走的贝壳,一个接一个... ...[详细]
-
最近在东京参加WebX大会时,我深刻感受到加密行业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政策风向的变化就像东京初夏的季风,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气息。曾经被视为监管严苛的日本,如今正在悄然成为亚太地区加密生态的重要枢纽。政策松绑带来的连锁反应日本政府的态度转变最令人惊喜。从以往的"有限容忍"到现在的"积极竞争",这种转变在东京街头的创业咖啡馆里都能感受到。我记得一位当地创业者告诉我:"55%的惩罚性税率就像悬在... ...[详细]
-
周末刷朋友圈时,突然看到有人欢呼以太坊创下历史新高。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按照我多年观察加密市场的经验,只有当比特币和以太坊这对"双子星"同时突破前高时,才算真正进入牛市。现在这个"定义"确实满足了,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一场与众不同的牛市记得2017年和2021年的牛市吗?那时候市场充满了创新活力,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这次?说实在的,虽然确实有些新生态在萌芽,但... ...[详细]
-
说实话,现在的Web3招聘市场挺有意思的——新人抱怨入行难,HR却在为找不到合适人选发愁。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认知偏差的问题。传统简历那套"清华北大+大厂经历"在Web3圈子里可能还不如你GitHub仓库里几个星标的项目来得有说服力。让HR在30秒内记住你的秘诀我见过太多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什么"积极进取""善于沟通"这种空话连篇。在Web3领域,你得学会用代码和项目说话。我建议你这么写:想... ...[详细]
-
作为一名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我不禁为MEV-Boost的普及程度感到惊讶。你知道吗?现在以太坊上超过90%的区块都来自MEV-Boost,这就像是一个隐秘的造币工厂在背后默默支撑着整个网络运转。这种流行背后其实有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验证者们发现通过PBS(提议者-构建者分离)机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MEV-Boost的华丽舞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验证者们就像房地产开发商,他们把最赚钱的... ...[详细]
-
作为一个长期跟踪密码学发展的行业观察者,我不得不说零知识证明(ZK)技术的崛起速度令人惊叹。记得五年前和朋友讨论区块链扩容方案时,ZK还只是个停留在论文里的概念,如今它已经成为整个Web3基础设施中最具想象力的模块。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云计算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ZK正在区块链领域上演同样的技术革命。ZK技术进化史:一场历时40年的技术长跑1980年代,当Goldwasser等人首次提出ZK概念时,恐... ...[详细]
-
最近加密圈炸锅了!一位神秘大佬的操作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这位堪称"活化石"级别的比特币早期玩家,竟然一口气抛售了2万枚比特币,相当于22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但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把这些钱全部换成了以太坊,还把其中一半的ETH质押在了以太坊网络上。一次意味深长的"资产大搬家"说实话,作为一个跟踪加密市场多年的观察者,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假新闻。要知道,这批比特币可以追溯到2011年,那... ...[详细]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今晚重磅演讲:最后一次杰克逊霍尔亮相能否平息市场焦虑?
今晚注定是全球投资者的不眠之夜。北京时间22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在素有"央行圈达沃斯"之称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发表关键演讲。说来有趣,这位美联储掌门人每次在这里讲话,都能让华尔街大佬们竖起耳朵、屏住呼吸。经济与政治的钢丝绳说实话,鲍威尔这次可真不好过。美国经济现在就像个调皮的孩子——通胀这个指标刚按下去又弹起来了,6月PCE物价指数涨到2.6%,明显超过了美联储2%的目标线。可另一边,就业市场又开... ...[详细]
-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接触Friend.tech时,那种既兴奋又警惕的感觉特别强烈。这个号称SocialFi的项目,表面上是在打造一个社交平台,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着迷的经济模型。揭开Ponzi的面纱让我们从一个有趣的数学现象说起。Key的价格计算公式(S^2)/16000可不是随便写的,它藏着项目方的"小心机"。想象一下,你在超市排队,每多一个人加入队伍,商品价格就会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不... ...[详细]
-
加密市场风云突变:比特币摇摇欲坠,OKB异军突起,机会与风险并存
最近这段时间,加密市场真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作为一名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明显感觉到市场情绪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比特币这个老大哥似乎在打瞌睡,而以太坊则在原地踱步,倒是OKB这个"黑马"突然发威,让人眼前一亮。比特币:关键支撑位告急,多头要小心了说真的,看着比特币现在11.4万美元的价格,我心里直打鼓。这个位置太关键了,就像房子建在悬崖边上一样危险。虽然今天涨了1%看起来还不错,但成交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