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金政深技术块链香港O新度解读当传融遇上区
最近几年,金融圈里"代币化"这个概念越来越火。我作为一个在科技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亲眼见证了这股浪潮从DeFi领域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记得去年和一位投行老友喝酒时,他开玩笑说:"现在不搞点代币化项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金融创新的。"虽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这个趋势的迅猛发展。
监管新动向:香港STO新政解读
2023年11月2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两份重要文件:《有关中介机构从事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的通函》和《有关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这两份文件被业内简称为《代币化通函》,可以说是为香港金融市场的代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个人看来,这份新政最核心的观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证监会把代币化证券看作是"穿上了区块链外套的传统证券"。就像给传统证券套上了一件科技感十足的外衣,但本质上还是那个"老熟人"。
新政亮点解析
新政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突破点: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2019年将证券型代币视为"复杂产品"的立场。记得2019年那会儿,我们团队帮客户处理STO项目时,光是解释"复杂产品"这个概念就要花掉大半天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其次,取消了"仅限专业投资者"的限制。这个变化带来的想象空间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公开发售制度的相关要求依然适用。
最后,明确了"最低额豁免规定"不适用于代币化证券。这个专业术语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简单来说就是代币化证券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不会触发特殊的监管要求。
代币化证券的监管逻辑
新政对代币化证券的定义很有意思:只要是在证券生命周期中使用了区块链技术(DLT)的传统金融工具,都可以被称为代币化证券。这让我想起去年帮客户处理的一个案例,他们把一支美国国债基金搬到了Stellar区块链上,没想到现在证监会直接用这个例子来定义代币化证券了。
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采取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思路。虽然技术手段变了,但监管的核心还是看底层资产的本质。就像我们团队常说的:"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变交易方式,但改变不了金融的本质。"
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作为见证过多次技术变革的从业者,我特别理解证监会对新技术风险的关注。新政明确要求中介机构要特别注意两类风险:
1. 所有权风险:比如区块链分叉时资产归属如何确认
2. 技术风险:包括网络攻击、系统中断等
记得去年有个项目因为智能合约漏洞损失惨重,新政要求必须进行代码审计,这确实是必要的保护措施。
中介机构的新挑战
新政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才储备: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香饽饽。
尽职调查:不仅要调查底层资产,还要对技术供应商进行评估。
信息披露:需要向投资者清晰说明代币化带来的特殊风险。
最近有个客户跟我诉苦,说招一个既懂证券法又懂智能合约的法务实在太难了。这确实是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
香港STO实践案例
新政发布后不久,太极资本就推出了香港首个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房地产基金证券型代币(PRINCE Token)。这个案例有几个亮点:
- 最低投资门槛降至1000港元,远低于传统房地产基金的100万美元
- 投资者可以通过代币获得租金分红和资产增值收益
- 采用以太坊区块链进行结算
这个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代币化如何让传统金融产品变得更亲民。不过作为从业人员,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合规架构设计。
未来展望
新政为香港金融市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 传统金融机构能否快速适应新技术?
- 监管科技(RegTech)如何跟上创新步伐?
- 香港市场能否支撑起这个新兴的融资渠道?
作为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代币化证券最有想象力的方向可能是为中国境内资产提供新的出海通道。不过具体如何落地,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实践。
最后给同行们一个建议: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保持学习的心态很重要。我们团队每周都会组织新技术研讨会,这让我们在为客户服务时总能快人一步。如果你也在关注这个领域,欢迎一起交流探讨。
(责任编辑:案例)
-
最近以太坊的走势真是让人捏把汗啊!反复冲击1670美元的压力位未果后,昨天终于跌破1600这个重要支撑,一度跌到1530美元的低点。作为一个经常盯盘的老韭菜,我发现这个走势特别有意思。现在小时图上1560美元这个位置很关键,既是最新反弹的第一压力位,也是下轨支撑的位置。有意思的是,价格已经突破了这个点位,这说明市场情绪正在发生变化。我仔细研究了4小时斐波那契回撤线,发现1682美元是个重要压力位。... ...[详细]
-
说实话,最近加密市场的氛围让我想起了2015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当时我在北京的出租屋里,一边吃着泡面一边盯着比特币K线图。现在回头看,那段煎熬的日子反而是最好的入场时机。如今历史似乎又要重演——比特币减半已经走完了85%的路程,而老韭菜们的持币数量又回到了历史高位。老玩家的"躺平"哲学你知道吗?这些长期持有者就像是一群经历过风雨的老船长。他们见过2018年那种80%的血崩,也经历过2020年312的... ...[详细]
-
作者:DocTom | 编译:Sissi记得第一次接触比特币时的震撼吗?那种打破传统金融框架的颠覆感,如今在Web3世界正以全新方式重演。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重新定义协作关系的文艺复兴运动。社区4.0:从围观者到共建者想象一下,你加入的不仅仅是一个兴趣小组,而是一个能直接决定发展方向、分享增长红利的数字家园。这就是Web3社区的魅力所在——它把Facebook群组的社交属性、... ...[详细]
-
作为长期观察加密货币市场的从业者,最近看到FTX破产案的法庭文件披露时,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份文件不仅揭示了FTX破产前夕的巨额内部交易,更暴露了加密资产估值这个行业痛点。令人咋舌的资产清单截至8月底,FTX账上还躺着34亿美金的加密资产。我仔细研究了资产构成:约11.6亿的SOL独占鳌头,其次是5.6亿的BTC、1.92亿的ETH,这些主流币种还算好说。但看到1.37亿的APT、4900万的BIT... ...[详细]
-
今早醒来看了眼行情,比特币和以太坊还在那个熟悉的位置来回晃悠,就像个醉汉在K线图上画着心电图。说实话,这种盘整行情最让人头疼,既不敢轻易出手,又怕错过机会。不过仔细研究市场就会发现,即便在这样看似平静的行情下,依然暗藏着令人咋舌的财富故事。市场现状:多空博弈的修罗场最近24小时的爆仓数据简直触目惊心,8万多人被收割,2.7亿美元灰飞烟灭。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期货市场栽的跟头,那会儿也是这样的行情,以为... ...[详细]
-
说实话,作为一个参加过不少行业会议的老兵,今年TOKEN2049新加坡站的盛况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万人空巷这个词放在这里一点都不夸张——来自12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加密爱好者把滨海湾金沙挤得水泄不通。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行业会议,更像是区块链领域的"世界杯"。亚洲金融中心上演加密狂欢走在会场里,你能听到各种口音的英语此起彼伏。更令人惊讶的是,80%的参会者都是国际友人,这种全球化的程度在国内同类会议中... ...[详细]
-
说实话,现在的Web3创业者们都在犯一个老毛病 - 太着急变现了。我见过太多项目方一上来就拼命推销代币,却忘了区块链最宝贵的资产其实是人。为什么说社区比营销更重要?记得去年我参与的一个NFT项目吗?他们花了200万美金做广告投放,结果三个月后Discord群里只剩机器人留言。反观另一个小团队,创始人每天亲自在社群里解答问题,组织线下meetup,现在估值涨了10倍。这就是Web3的魔力 - 当你把... ...[详细]
-
最近科技圈传出个重磅消息——Telegram和它的TON基金会居然和腾讯勾搭上了!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合作,看起来是要把Telegram打造成一个类似微信的"超级应用平台"。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生态的观察者,我不得不说这个组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腾讯云在下一盘大棋具体来说,腾讯云这次是给TON公链搭节点。可能很多人不知道,TON(Telegram Open Network)其实是Telegram在2... ...[详细]
-
周一早晨,让我们先放下上周的得失。说真的,我见过太多投资者纠结于过去的亏损或盈利了,但市场从不等任何人。就像我常对朋友说的:交易日志比懊悔更有价值,经验才是这个市场最宝贵的财富。当前行情像极了暴风雨前的宁静。虽然整体趋势明显下行,但我们都知道加密货币市场有多"任性" - 一个突发的监管消息或是机构动作就能让价格来个180度大转弯。这就像在台风天出门,既要知道风向,又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比特币(... ...[详细]
-
当安东尼·斯卡拉穆奇站在Messari Mainnet会议的讲台上侃侃而谈时,我仿佛看到了十多年前那些坚信互联网将改变世界的科技先驱们。这位Skybridge Capital的掌舵人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着比特币的未来图景,毫不掩饰他对这个数字黄金的坚定信念。比特币ETF:通往主流金融的钥匙斯卡拉穆奇特别强调了一个即将到来的转折点——比特币ETF的普及。我记得他当时打趣道:"想想看,等摩根大通和美林... ...[详细]